|
|
|
|
|
|
|
|
|
|
|
首頁 > 教育 > 華德福教育全人實踐 |
|
|
意志,決心,願力
|
 |
2018-07-12
|
|
|
|
|
「菩薩」是一個梵文名詞,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意味「覺悟」的「有情」。從因地上說,每個發心的人都可以稱作菩薩,而實際上,修行的過程豈是容易,悟後起修,再悟再修,一步步積累資糧,滌除業障,破除邪見,卻往往反覆浮沈,不進則退。這時不禁讓人想起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度盡眾生,方證菩提」的偉大宏願。是什麼樣的願力,支持著這般強大的意志,讓地藏王菩薩可以堅守慈悲大願,絕不放棄?
意志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從初生嬰兒身上,我們可以看見對於周遭一切亟欲探索、認識甚至融合的動力,那便是生命本來的生發之力,向著更好的存在狀態成長的原始動力。孩子們敞開雙臂去迎接整個世界,對所有在他們面前的人事物,充滿了好奇;孩子們在遊戲的時候,是那麼的全然投入,融入當下,跟身邊的玩伴,花草沙石,天空雲朵,彷彿合為一體。光看著小孩子遊戲,就會升起一股神聖之感。
孩子們漸漸長大,能力漸增,自我意識也隨之浮現,他們此生的心漸漸成形,對世界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漸漸的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習如何思考,找到理解的方法與角度,為自己在世上的角色尋找一個定義。
然而這過程中受到的考驗與阻礙也越來越多。這世界儘管如此美麗,社會卻經常以紛亂沈重的模樣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成長中的年輕心靈,在辨識自身的樣貌同時,逐漸扛起自己人生的重擔;而走進這個世界,需要的除了勇敢的心與正確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一股向前的力量,對生命本身的信任。這就是意志。
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發現當代的人類思想是科學性的,人的理性高揚,對一切事物理性思辨、格物窮理;這正是靈性的展現。他以科學方法建構出生命的知識,宣揚人智學,創辦了華德福教育,在世界各地廣為發展,成為二十世紀以來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觀念來源。究其原因,不外是其提倡「人是靈性的生命」,人生在世,不可忘記生命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靈性。若是在世間妄念所生的煩惱幻象中信以為真,則只能徒然受苦,在輪迴苦海中流轉。
這世界只是一個假象,一個幻化,一個舞台,透過靈性的創造,人可以為自己、為他人搭建一個更好的場景,使人在其中自由揮灑。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意志力,那生命深處本具的、意欲完成生命最高意圖的成長動力。然而我們看見這個時代的物質主義,讓人的意志在表層慾望中削弱了。末法時代裡空談的多,實做的少;紅塵的五光十色中,難見真正的美與善。充斥商業邏輯的世界,到處是許許多多加固小我、增強幻象、放大慾望的廣告與誘惑,人的靈性在其間迷失,人的意志逐漸低落。支持培養意志力,自然是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任務。
教育讓意志轉變為願望、決心、決定
施泰納認為人生在世是身心靈完整的存在,意志也具有各種不同的層次,在生命開展的不同階段中,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在物質身體的層次上,意志的表現是最根本的本能,為了生存之必要而展現生物性的動力反應;生命身的層次,意志以衝動的形式表現出來;到了意識身的階段,意志與自我相結合,以欲望的形式展現。而人必須繼續往心與靈的層次開展自我,到了心的層次,意志將轉化為動機,一股明明白白的自主動力。而最終到了靈性的階段,意志將轉變成願望、決心、與決定。
這就是教育的奧秘了!看見靈性的本質,透過意志的培養與鍛鍊,讓生命深處這原發的意志力,可以提升,明白,純粹,成為一個帶著明晰方向的動機,成為一個願望、決心、決定;不假思索,份所當為,勇往直前,堅固不動。
教育的目標不正是讓生命找到方向、並堅定實踐嗎?那不正就是菩薩的願力、發願斷惑證真、度盡眾生嗎?
從孩子的教室裡面,我們可以帶給他們真實而簡單的世界現象,一同去研究玩索;在每天藝術化的活動中,時時刻刻進行創作,體驗那股意志力的神奇與自由;在每個行動中去覺察自己的動機,對周遭的現象保持開放與好奇;在重複的詩歌韻律中,感受生命的神聖與美好,一點一滴鍛鍊意志;老師為孩子說的充滿想像力的故事,牽動著孩子的心,他們練習去感受、思考,並將之化作一篇篇美麗的文字與圖畫;離開了教室,孩子們在田園裡照顧菜苗,慢慢地投入關心與力氣,看著植物一天天長高;一下又一下充滿變化與樂趣的跳繩,孩子們的汗水與笑聲在校園迴盪;編織課裡一針一線耐心的穿梭纏繞,靈活跳躍的手對應著孩子專注平靜的眼睛;音樂課裡一個個音符堆積成美好的樂音……。
意志是根本而簡單的,就在這一天一天、一次又一次、一針又一針裡,在日復一日的習慣中,緩慢反覆的熏習中,那向善向上的力量,堅定地一點一滴滋長。
帶著意志去感受,帶著意志去思考、去行動,去融入世界,去實踐自己生命的目的,這就是靈性的教育。因覺悟,而有能力,有方向,有決心,有方法;因為有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論世界是以什麼模樣顯化在我們面前,多少障難魔考,因為有這股堅定的意志,這生命的決定,都能微笑以對,雲淡風輕,隨緣自在。
文/王智弘(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60期)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