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得樂種下菩提因 靈鷲山戒會圓滿

睽違九年,靈鷲山依循寶華山法脈所傳的「在家五戒暨菩薩戒」,於11月13日在聖山寺啟建,並於11月19日莊嚴圓滿。 歷經七日清淨受持與嚴謹法儀,此次共有142位戒子納受清淨「戒體」。此一清淨莊嚴的律儀傳戒,其殊勝功德不僅為求戒居士種下了成佛的菩提種子,更將他們所獲的清淨光明匯聚,昇華成一股轉化社會的和諧能量。

受五戒戒體為「盡形壽」;受菩薩戒戒體為「盡未來際」。靈鷲山傳授「六重二十八輕戒」,嚴謹遵循漢傳佛教中持戒精嚴、寶華山一脈相傳的清淨法脈。這份傳戒的功德,不僅是個人發願修行的起點,更肩負著傳遞正確生活價值觀、促進社會清淨與安定的深遠意義。

不虛此行 長養菩提

在正式受戒前,所有戒子必須先培養正知正見,並於報到前完成嚴格的受戒前行功課,以清淨身心,端正求戒之心。11 月 17 日,戒子們在法師帶領下進行「朝山懺悔」,以虔誠之心禮敬三寶。當日天氣不佳,雨勢斷斷續續。進入朝山時刻,天空突然傾下大雨,彷彿整桶水傾洩而下。然而所有戒子依然頂禮前行,不因風雨退縮。滂沱雨水宛如洗滌身心的甘露,把內心的塵勞沖刷得澄明透亮,也在風雨中生起更堅定的信心。戒子們在心中深深體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份在困頓中堅持、在逆境中增上願力的力量,正是求戒者的菩提心苗最真實的展現。

戒期中,流程極為嚴謹,包含戒師上堂講戒、懺磨(懺悔儀式)、以及最終的燃香供佛等律儀。燃香儀式,又稱「點戒疤」,則象徵「燃身供佛」,展現戒子求戒的決心與奉獻的願力。

在莊嚴的正授儀式上,得戒和尚心道大和尚開示,五戒是「做人的一個資格」,五戒值得受。而受菩薩戒則是「發心」,點點滴滴都是為眾生服務」,生生世世要服務眾生,一直到成佛為止,可謂「不虛此行」。這正是大和尚長久倡導的發菩提心,菩薩道就是在熏修這樣的佛法。

羯磨和尚也期勉戒子,受了戒就是要利樂一切有情。教授和尚則以「如是因感如是果」的智慧告誡,受戒學習佛法所得的利益與福報,雖然無形,但將來因緣成熟,果報自然現前。

圓滿出壇的戒子們,誓願將七天戒期所獲的安定與清淨,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成為一股轉化社會的清流。

清淨戒體 永續保任

心道法師曾在戒會上開示:「一旦受了戒就要終身的持守,守戒是沒有放假的。」這印證了戒律的根本精神在於「護心」。

靈鷲山傳燈會執行長恆傳法師強調,戒會的核心在於「守戒即護心」,旨在從根本上管理好每個起心動念。教育院副院長淨華法師指出,戒會的核心是幫助戒子領納「戒體」,此力量能作為行者出戒壇後的內在提醒與保護。

受戒並非終點,而是修行的緣起。為了讓戒體長久清淨,不會因日常習氣而退失,通常菩薩戒設有半月半月誦戒(布薩羯磨)的儀式,讓受戒者有機會發露懺悔,以回復清淨戒體。

當戒子們將持戒的清淨光明,積極實踐於生活,並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這份由戒體共同編織出的信任與和諧網絡,正是得戒和尚心道大和尚倡議的「靈性生態」之真實體現。靈鷲山2025戒會的圓滿,標誌著新一批佛子已植下深厚的菩提善因。期許所有戒子將此清淨的願心與廣大的菩提行,持續耕耘,為世界帶來光明與和平,成就人間淨土的光明願景。

文/編輯台
圖/文獻中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