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法會
讀給您聽

清淨戒體續法脈 五戒菩薩戒會引領戒子行善啟菩提

睽違9年,靈鷲山11月13日於聖山寺再度舉辦「2025在家五戒暨菩薩戒」,142位戒子受戒成為清淨「戒體」,與成佛相應。其中,男眾18位,女眾124位。開山住持心道法師開示,戒律是我們的護身符,大家要如實地奉行,特別禮請而來的三師也對戒子殷殷教誨,期許大家走向成佛之道。

戒會啟建,近150位戒子恭敬排班入列,緩步踏入神聖莊嚴的戒壇,展開身心清淨,與佛相應的修行之路。今年戒會禮請妙法寺住持大雲法師教授阿闍黎,淨因佛寺住持惟悟法師任羯磨師,萬壽山法興禪寺方丈聖雄老和尚代理得戒和尚心道法師主法,7天6夜的戒會期間,由三師講授戒律內容,讓戒子明白自己所受的戒是什麼?並懺悔過往的惡業,以清淨的身心來納受戒體。

心道法師開示,大家能來到這個殊勝的戒會是很不簡單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做人的根本,是自利利他。菩薩戒是孝順父母、師長,跟眾生、在家父母有一個很好的銜接點。受戒就是我們得到規範、方向,跟菩薩有所連結。戒律是我們的護身符,守好了下輩子做人絕對沒問題,大家要如法如儀地去做。   

聖雄老和尚開示,大家非常發心來受戒,佛教是做心靈管理,不要做麻煩製造機,要以不為自己求安寧,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心來受戒;惟悟法師開示,人生在世有很多誘人的現象,讓我們在紅塵中持續打滾,受戒就是很明確的選擇一條脫離輪迴的路徑;受戒是成就我們人天福報、成佛做佛的基本資糧,希望戒子們在此次戒會中都能清楚明白,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為此生要走的路;大雲法師開示,經典中說,三寶門中,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學佛一定要俱足信心,之後累積善根,長養功德,在佛教中安身立命,必須以戒為本,戒是修行佛法的基礎,也是因地,依循戒法修持,能斷煩惱,去除輪回的因。

以六種心做觀想 莊嚴菩提 同行菩薩道

靈鷲山當家常存法師勉勵戒子,受戒是極為殊勝的,師父(心道法師)說,「一切的善因、善果,最初都是從受戒開始。」靈鷲山的戒儀傳承自寶華山,是歷史傳承的清淨正統,戒壇制度正規嚴密、重視得清淨廣大戒體,學佛弟子無不以得受寶華山戒律為榮。

法師提到,受戒期間應以殊勝心、恭敬心、慚愧心、長遠心、感恩心、菩提心做觀想,思及受戒不易,是累世善根福德的成熟,應恭敬真誠地自省煩惱、惡業。應發起無上菩提心而受戒,做為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修行方向。最後法師並帶領戒子唱誦「心行祈願文」,祈願以清淨心求受五戒菩薩戒,不為世福,不為名聞,以此戒攝善養德,饒益眾生,莊嚴菩提,同行菩薩道。

受戒是護心 積極行善勿種惡因

傳燈會執行長恆傳法師說,受戒是在佛前發誓願行善,不論面對的是誰?都平等地以戒律對待。它與單純為了獲得他人肯定而行善不同。受戒後會產生一個 「戒體」,帶來警覺的力量,讓人對惡行有所警惕。他也提到,五戒跟菩薩戒的不同。五戒是佛教徒應遵守的行為準則,根本精神在於「護心」,也就是守護好自己的心,管理好每個起心動念。

菩薩戒是更進一步的戒律,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戒中有六重二十八輕戒:主要針對在家居士所受持的戒律。而十重四十八輕戒則是出自《梵網經》,是出家、在家二眾都可以受持的戒律。
 
教育院副院長淨華法師提到,戒法歷經朝代興榮與衰敗流傳迄今,是很多祖師大德奉獻生命刻苦弘揚的堅持,來戒場學習戒律並依法受戒非常珍貴不易。2002年籌辦五戒菩薩戒會前,心道法師指示恆傳法師帶領常住已受大戒的僧伽大眾,前往新店妙法寺參禮心道法師受戒時的開堂師父戒德老和尚,學習傳戒儀軌之後如法傳承迄今。

這是兼具戒律歷史傳承與對戒壇法儀的尊重,也是靈鷲山傳承諸佛法,利益一切眾的使命。法師也提到,受戒不僅是在戒壇如法納受戒體的殊勝,出了戒壇後,戒子們自然會生起好好持戒的心,時時提醒自己勿種下惡因,並能積極行善。

戒會是傳授戒律的法會,過程非常嚴謹,透過各種儀軌和規矩,幫助參與者(戒子)收攝身心,達到莊嚴的狀態。當外在行為整齊劃一、莊嚴時,內心也會跟著安定、清楚明白,這對於納受「戒體」至關重要,最終目標是達到「身口意如一」,即行為、語言和心念完全一致。在受戒時,需先「懺磨」:在羯磨師前懺悔過往的惡業,以清淨的身心來納受戒體。最後一天「正授」,正式傳授戒律。

戒會期間,戒子們將在心道法師開示的啟發與三師引領下,學習戒律、懺悔惡業、淨化身心。透過受持戒法,培養慈悲與自覺的力量,讓清淨戒體在生活中落實戒律,轉化煩惱為智慧,穩固修行的根本。

文/張育寧
圖/文獻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