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0
分享
讀給您聽

水陸法會x靈性覺醒 小天使開啟實踐之旅

靈鷲山今年水陸法會很不一樣!首次啟動「靈性覺醒.共振生態」行動,現場透過跨部門單位推選的40位「靈性小天使」,團隊協作從飲食覺醒、減碳減塑出發,用微小的日常改變守護地球。8天7夜垃圾量減少8成,總共少了15601個一次性餐盒,1986公斤的碳排放,相當種了168棵樹,展現微小到巨大的生命實踐!

從改變習慣,開始修行;從實踐慈悲,成就靈性生態!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說:「水陸壇場是一切有情、無情眾生,以靈性交會而成的地方,更是實踐靈性生態的重要場域,應以守護生命的悲心,護佑萬物共生。」法會期間,鼓勵大家遵循九大生活主張、推廣循環餐具與紙袋、自備環保杯筷、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從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心念、每一個行為覺醒,種下轉動世界的種子,實踐群體修行與生態轉化。

飲食覺醒:從一餐開始,連結萬物

水陸法會總執行長、靈鷲山當家常存法師說,「靈性生態不只是理念,而是靈鷲山的DNA。師父40年來做的事,都是靈性生態。今年不只是法教,更是行動。」他強調,「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只要開始,就會發現一點都不難。今年從「飲食覺醒」做起,希望每一次用餐都與地球萬物的連結,回歸靈性萬物共好,人人成為飲食覺醒生活家。

法師說,水陸法會是大型生活營,人人都可以是靈性生態的善種子、實踐者,環保是個人習慣和理念,要在大型場合推動真的很困難,讚歎大家的智慧和勇氣,突破框架從內心覺醒,勇敢表現在行為上。每個善念、每次懺悔、每份願力,不是出於要求,而是「我願意」,透過彼此提醒、互相成就,8天7夜生活在一起,慢慢養成習慣、改變行動、看見感動。

靈性小天使要做什麼?他們不是管理者,是水陸法會溫柔的的協力者,更是靈性生態任務的推手!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在現場宣導循環餐具租借與歸還、落實「五步回收力」(分、拆、清、壓、丟),提醒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讓每一個丟棄的瞬間,成為與世界重新連結的契機。

他們協助代訂手搖飲,預付押金並使用環保杯;提醒少用紙巾、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每一個細節,都是靈性覺察的實踐,用善的循環盛裝一餐,減輕地球負擔。

導入循環餐具   垃圾量少很多  

循環餐具,有借有還,舉手之勞,不嫌麻煩!靈性生態專案組清慧法師分享,今年水陸導入循環餐具,設置「有借有還」攤位,忘帶餐具者可付押金租借。雖然初期有人抱怨麻煩,要一直解釋為什麼租餐具要多付押金?夥伴天天追垃圾車辛苦統計垃圾量,但垃圾量明顯減少很多,攤商與志工的回饋也很正面,這是因緣和合、團隊協作的共同成果,證明只要開始做,哪怕一小步跨出去就能改變。

妙實法師說,「習慣養成是循序漸進的,目前是過渡期,但不要低估堅持的力量。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堅持的力量。」;靈性小天使曹瑞慈也說,「每一餐、每一次選擇,每一點小努力,都是靈性力量的展現。」這樣身體力行的生活體驗,對個人飲食的覺知和行動是有益的,對地球也是很好的善舉。

小天使李珮瑈與高家佑分享,每天確實分類保健組拔罐與針灸廢棄物,餐盒也集中回收。平日很愛喝手搖飲的他們以身作則,用環保杯喝手搖飲,提醒同事付押金再訂飲料,讓愛心與環保同行。芷筠與暳諭小天使說,靈性不只是修心,更是生活中的覺察與實踐,每個小舉動都是覺知的力量,慢慢會形成力量感染周圍的人。

減塑行動:袋袋相傳,心行合一

便利生活的背後,是生態的代價。根據調查,塑膠袋分解需10~20年,寶特瓶更需400~1000年;塑膠微粒已進入食物鏈、侵入肺部與人體血液,不知不覺成為塑膠人!法會推廣減塑,各單位自募紙袋,現場不再使用塑膠袋。

法益法師指出,一瓶佛水、一副環保餐具、一袋垃圾,都是覺知的起點;每個細節都是心行合一的練習;每個選擇都是修行的實踐,都能為地球創造新生。大家會檢查垃圾桶,看看是否分類確實?時時互相提醒,還會考問小天使:「這個要回收嗎?」答錯要念《普門品》,但這不是處罰,而是供養功德回向地球。

寶相法師說,今年現場寶特瓶明顯減少,現在用環保杯裝水,雖然比較麻煩,但一定要從自己的習慣開始改。妙本法師也強調:「一個人做沒用,要彼此提醒,人人都是小天使,才能整體貫徹。」

內心影響外在  靈性覺醒的集體力量

寶欣法師分享,今年不再看到公共區垃圾滿溢出大桶子,多次看見志工站在桶子前面花時間專注分類,想辦法把垃圾體積變小,同時也連帶影響功德主丟垃圾的習慣,連收垃圾的阿姨都說垃圾量少很多!

大會導入循環餐盒,再加上宣導志工不要再食用碗裝泡麵,志工們意外發現今年少了吃泡麵的FU,對自己的進食多了一份覺知、也多了靈性的啟發。小天使賴葦庭說:「每個小行動,都可能改變自己,也影響他人。」她很願意用行動實踐靈性生態。

行銷企劃部以影像與文字,在桃園巨蛋東大門策劃「靈性生態互動區」,部門平日就徹底實踐環保:不外叫飲料、用環保杯、紙巾曬乾再利用。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持續提醒,能喚醒覺知。

秀鈺主任指出,很多人常忽略日常生活的行為自覺,例如:買一份早餐就可能產生塑膠袋、塑膠杯、橡皮圈、吸管等垃圾,很多都是無法被消化分解的,最終可能回到我們體內。希望透過展區內容,讓大家覺察行為、改變意識,進而影響身口意,把環保當修行。

堅持做一件事,就是信念,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就會不一樣;在水陸法會場域,人人啟動小習慣中的大菩提心,小小付出凝聚成大大力量,用靈性的覺醒之愛翻轉世界,回歸靈性開啟生態共好,一起為愛地球而努力,讓環境美麗重現,更為靈性生態注入永續希望。

文/柯玫如
圖/文獻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