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分享
讀給您聽

「以終為始」哈佛營啟發青年生命 種下三好五德種子

7月11至13日,靈鷲山第12屆國際哈佛青年營在聖山寺盛大舉行,百多位青年熱情參與。今年主題「以終為始~找到心之所向」,3天2夜的營隊活動,透過多元主題課程,在遊戲與活動中,觸發青年對生命本質及人生方向的省思。

在充滿活力朝氣的破冰遊戲和營歌帶動唱後,哈佛營展開第一堂主題課程,法師以活潑多元的方式、講述什麼是三好五德,更透過影片讓大家知道「好好說話」的重要性。

郁芬老師的主題課程,將深奧的佛學道理,轉化成簡單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課程,帶領大家透過覺察與觀照自心,藉由不同的活動,讓各小組在不斷地受挫中,堅持向同一個目標邁進,從而了解什麼叫團結?什麼叫團隊?從課程分享中,領悟到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鼓勵學員積極把握當下且心懷感恩。

科技與藝術的交會 福城展區開啟內在覺知

聖山趴趴走-參觀無生道場及福城,精心設計的闖關遊戲,讓學員在山海林間勇闖每個關卡,探索各殿堂及美麗景點,了解師父(心道法師)愛地球、愛和平的願力;在與大自然相處的過程中,體悟靈性生態的真諦。

在開山聖殿聽到雙塔聖石上浮現自然形成的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吽」種子字的故事,學習到靈性生態的精神是尊重、包容、分享;認識了財寶宮殿菩薩聖尊,財寶天王與蓮花生大士,也了解行善業能積累福德資糧;在五觀堂前面海而坐喝綠豆湯,學習清楚明白、覺知每個當下。

來到結合與藝術與科技的福城,學員睜大眼睛,驚奇不已。法師們於各藝術展區前為學員們導覽說明,由漂流木做成的漩渦象徵困住人們的煩惱,唯有乘上八正道的船,才能度過痛苦的漩渦到達彼岸;巨幅的《維摩詰經》畫作前講述經典核心內容,教大家要放下「對立」,回到「一」,這樣就會處處很自在。

福城營運總監施建志為哈佛營學員導覽福城,他說,福城是融合靈性生態與四期教育的佛教AR科技場域,福城2樓所展示的藝術品背後,蘊含的是佛陀的智慧。他也提到師父倡導的靈性即生態已是刻不容緩,現代所有的痕跡都會被數位記錄,鼓勵學員即刻開始行動,留下善的痕跡,藉由AI互動精進學習,一起讓地球更好。

三好五德核心精神不變 透過科技互動 學佛更有啟發性

國際青年團指導法師寶相法師表示,為了給營長發揮創意與自我成長的空間,每年哈佛營都由營長自行構思不同主題,但核心精神始終不變,皆以「三好五德」為根本。希望讓青年在實踐三好五德的過程中,成為播種善行、影響他人的力量。

安排青年參訪福城,希望在互動與遊戲中學習佛法、更了解師父對世界和平的願力與四期教育的理念。尤其現代青年生活幾乎已被手機與科技全面包圍,福城以數位科技打造的弘法場域,更能引發他們的共鳴與興趣,使學習佛法變得生活化且富有啟發性。

沛妤跟世霖兩位營長也分享籌備哈佛營的過程與成長。沛妤說,希望透過「以終為始」這個主題,引導學員想像自己真正渴望的樣子,然後回過頭來問自己:「我現在該怎麼走?」當我們願意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願意發心走上正向的道路,那條路,才會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世霖認為,籌備哈佛營讓他一次又一次練習放下執著、放下自我,轉而相信團隊、學習安住當下,觀察、聽清楚,用最善的心回應,是他最大的轉變。

《靈鷲On Air》登場 問答交流點亮全場熱情

今年的心光晚會別出心裁,特別安排互動橋段《靈鷲On Air》,主持人抽出學員的提問。有人問法師如何能保持菩提心不退失?大康法師回答,菩提心是每個人都有的,只要我們想對人家好、做得到對人家好,每天早上起床照鏡子都喜歡自己、也把這份喜歡自己的心遍及周遭的人身上,就可以恆常保有菩提心不退失。

有人問營長,為什麼每年哈佛營有這麼多人回來擔任幹部?營長回答,幹部們當學員時在點點滴滴的營隊生活、三好五德的旅程中,走出人生的迷惘,也希望把在其中學習到的慈悲分享給別人。有幹部問工作人員惠芸師姐,哈佛營是一個什麼樣的營隊?她回答,哈佛營是一個讓學員可以用三好五德改變生命,成為自己生命主宰,找到心之所向的營隊。學員提問踴躍,法師、幹部們轉眼間成為焦點人物,場面熱烈歡騰。

3天2夜的哈佛營,學員們從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成為彼此重要的夥伴,而舉辦了12屆的國際哈佛營,在法師、職工、幹部們的共同努力下圓滿落幕,為學員們寫下一生僅有一次的珍貴回憶,也在笑聲與淚水中種下三好五德的種子,讓佛法滋養他們心靈,開啟生命方向。

文/張育寧
圖/靈鷲山國際青年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