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地球生態問題 提出靈性生態為核心的治本之道








全球環境變遷加劇,生態危機頻傳,人類該如何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係?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第5屆冬季學校第一天線上課程,由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馮布魯克(Michael von Brück)、本茲(Alexander Benz)與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教授扎巴尼奧圖(Anastasia Zabaniotou)共同主導,探討如何在全球推動生態平衡,靈性生態(Spiritual Ecology)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強調生態環保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行動,更涉及內在心靈的轉化。
靈性生態 超越環保的精神實踐
教授們認為,靈性生態是一種跨領域的思維方式,結合生態學、哲學與靈性修行,主張宇宙萬物彼此相連,且人類應懷抱敬畏與謙卑之心對待自然,這一觀點呼應東方傳統智慧,如道家強調的「天人合一」與佛教的「緣起共生」,並與當代科學的「系統生命觀」(Systemic View of Life)相互呼應。
扎巴尼奧圖強調,人類正處於「多重危機」(Poly-crisis)中,包含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與廢棄物污染等「三重地球危機」(Triple Planetary Crisis)。她指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影響已無法忽視,環境變遷與資源短缺正加劇全球不穩定。
扎巴尼奧圖從「系統生命觀」出發,分析靈性生態與永續發展的關聯,涵蓋全球挑戰、科技發展、政策制定、資源管理等議題。她認為,靈性生態不僅是對自然的保護,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人類需要重新定位自身在地球與宇宙中的角色,並以更全面的系統思維來解決當前環境問題。
在談及能源轉型與資源短缺時,扎巴尼奧圖分析了再生能源技術、關鍵金屬需求與戰爭對全球能源與糧食供應的影響。此外,她引用2024年全球資源展望報告,指出當前經濟發展模式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仍存在巨大落差,需要從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轉向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
她進一步提出「雙重脫鉤」(Double Decoupling)概念,強調經濟增長應與資源消耗分離,並降低環境影響。唯有透過循環經濟模式,才能真正落實永續發展。
從量化到質化 回歸生命本質
馮布魯克從靈性、生態與美學的角度出發,提出「靈性生態即生態哲學」(Ecosophy),並探討人類如何透過靈性反思來發掘尚未開發的意識資源,推動生態轉型。他指出,現代社會雖意識到環境危機的嚴重性,但仍缺乏行動力。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人類的動機、認知過程與社會機制,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馮布魯克提出,靈性涉及知覺、解釋、動機與行動,而這些都發生在社會與自然的共生世界中。他認為,生態轉型不僅依賴技術,更取決於人類內在意識的變革,即「如何激發人們去做正確的事」。
馮布魯克進一步強調,生態轉型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涉及社會文化與心靈層面。例如:競爭與合作的平衡、共享經濟的發展、以及如何透過教育推動生態意識的提升。他認為,現代社會必須超越「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以建立更具韌性與可持續的社會模式。
思考永續發展 謙卑敬畏的共生之道
教授們認為,面對當前的生態挑戰,單靠技術與政策仍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唯有結合心靈轉化與系統思維,才能真正改變人類與地球的關係。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言:「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事。」靈性生態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超越短視近利的發展模式,幫助人類重新與地球建立和諧共生的關係,推動真正的生態轉型。未來,生命和平大學將持續推動靈性生態教育,促進全球對話,為世界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文/王蘭英
圖/生命和平大學
靈性生態 超越環保的精神實踐
教授們認為,靈性生態是一種跨領域的思維方式,結合生態學、哲學與靈性修行,主張宇宙萬物彼此相連,且人類應懷抱敬畏與謙卑之心對待自然,這一觀點呼應東方傳統智慧,如道家強調的「天人合一」與佛教的「緣起共生」,並與當代科學的「系統生命觀」(Systemic View of Life)相互呼應。
扎巴尼奧圖強調,人類正處於「多重危機」(Poly-crisis)中,包含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與廢棄物污染等「三重地球危機」(Triple Planetary Crisis)。她指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影響已無法忽視,環境變遷與資源短缺正加劇全球不穩定。
扎巴尼奧圖從「系統生命觀」出發,分析靈性生態與永續發展的關聯,涵蓋全球挑戰、科技發展、政策制定、資源管理等議題。她認為,靈性生態不僅是對自然的保護,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人類需要重新定位自身在地球與宇宙中的角色,並以更全面的系統思維來解決當前環境問題。
在談及能源轉型與資源短缺時,扎巴尼奧圖分析了再生能源技術、關鍵金屬需求與戰爭對全球能源與糧食供應的影響。此外,她引用2024年全球資源展望報告,指出當前經濟發展模式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仍存在巨大落差,需要從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轉向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
她進一步提出「雙重脫鉤」(Double Decoupling)概念,強調經濟增長應與資源消耗分離,並降低環境影響。唯有透過循環經濟模式,才能真正落實永續發展。
從量化到質化 回歸生命本質
馮布魯克從靈性、生態與美學的角度出發,提出「靈性生態即生態哲學」(Ecosophy),並探討人類如何透過靈性反思來發掘尚未開發的意識資源,推動生態轉型。他指出,現代社會雖意識到環境危機的嚴重性,但仍缺乏行動力。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人類的動機、認知過程與社會機制,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馮布魯克提出,靈性涉及知覺、解釋、動機與行動,而這些都發生在社會與自然的共生世界中。他認為,生態轉型不僅依賴技術,更取決於人類內在意識的變革,即「如何激發人們去做正確的事」。
馮布魯克進一步強調,生態轉型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涉及社會文化與心靈層面。例如:競爭與合作的平衡、共享經濟的發展、以及如何透過教育推動生態意識的提升。他認為,現代社會必須超越「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以建立更具韌性與可持續的社會模式。
思考永續發展 謙卑敬畏的共生之道
教授們認為,面對當前的生態挑戰,單靠技術與政策仍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唯有結合心靈轉化與系統思維,才能真正改變人類與地球的關係。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言:「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事。」靈性生態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超越短視近利的發展模式,幫助人類重新與地球建立和諧共生的關係,推動真正的生態轉型。未來,生命和平大學將持續推動靈性生態教育,促進全球對話,為世界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文/王蘭英
圖/生命和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