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交流
讀給您聽

觀音論壇延伸閱讀/從回佛對談 窺見伊斯蘭教的生態智慧

「唯有同理心、慈悲心才能回歸靈性。」身為穆斯林的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馬幼娟,應邀在第六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上,發表「從世界宗教博物館《第十八場回佛對談:生態永續有沒有解方?》窺見伊斯蘭靈性觀點」專題演說,闡釋伊斯蘭信仰如何看待生態,相當具有啟發性,也是跨宗教交流的典範之一。

第六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邀請台灣、日本兩地5位不同信仰的專家代表,從佛教、伊斯蘭教、日本神道教等不同宗教角度詮釋靈性、信仰的時代意義。馬幼娟用阿拉伯話「祝大家平安」開場,她從近2年博物館「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山海天人:我在自然裡」兩檔特展策展理念、觀眾回饋侃侃而談,再到今年7月舉辦第18場回佛對談,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讓人身臨其境,如沐春風。

宗博館辦回佛對談 為生態永續搭橋

馬幼娟說明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創立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精神,在「尊重每一個信仰,包容每一個族群,博愛每一個生命」的理念下,成為提供各宗教和平對話、溝通交流的平台。也細說回佛對談舉辦的緣由和歷史,世界宗教博物館2001年11月9日以愛與和平的主張正式對公眾開放,4個月後,在紐約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展開第一場回佛對談,自此持續走過吉隆坡、雅加達、巴黎、德黑蘭、巴賽隆納、摩洛哥、北京、墨爾本、拉達克、鹽湖城等全球各城市,即便在最艱困的疫情期間,仍在2021及2022年舉辦2場線上對談。

今年7月5、6日兩天,將第18場回佛對談拉回台北,以世界宗教博物館為主場,並由館方研究人員自行籌劃與策展:從設定主題、各場次議題、國内外學者專家邀約等,透過4場專題演講、8場對談,試圖從「信仰」與「科學」兩個面向,尋求「生態永續」解方的對話與可能。

信仰與科學的交匯點 探討生態永續新解方

馬幼娟表示,為什麽是信仰?又為什麼是科學?透過維基百科找到一個有趣的差異性:信仰,是對超自然現象或宗教教義等的堅定信念,其特點是以情感代替證據;科學,則堅持認知的客觀性與辯證性,是科學精神的首要特徵。看似南轅北轍的面向,有沒有可能找到兩者的共同價值?

她表示,同時身為台灣文化部博物館評鑑委員之一,在一次會議中主持人提及,不只民間企業被要求要做到「淨零碳排放」,博物館推出的展覽動輒數百萬,也當思考如何將設備、器材、材料循環再利用的問題。她當場附議並付諸實踐,「山海天人」特展6月結束後,在展區原地舉辦為期2天的國際級生態論壇;並在第四季規劃「玄鳥歸來」系列演出,讓展場不斷活化,也賦予展覽不同的生命力。她認為,設定的議題也應該延續,不斷與觀眾溝通,希望以此為博物館樹立新的典範模式。

從山海天人到回佛對談 掀起靈性生態新篇章

她分享了第18場回佛對談中的精彩內容,講者之一台灣排灣族原住民的生命故事,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真實案例;並強調,不論是展覽或論壇,議題一直圍繞著靈性生態,博物館透過不同形式與觀眾溝通,從以人為本,到與自然萬物相依共存、互濟共生,沒有提供標準答案,卻讓觀眾徜徉在山、海、天中,向大自然學習謙卑,感受人類的渺小,體悟生命感動生命、生命影響生命。

馬幼娟綜合第18場回佛對談中伊斯蘭教代表,包括: 巴林阿拉伯灣大學教授、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教授、台北清真寺前教長等人的觀點,從何謂伊斯蘭?什麼是伊斯蘭文化?穆斯林?名詞釋義娓娓道來,也以自身經驗說明經常被人問到的問題,例如:穆斯林為什麼不吃豬肉?穆斯林女子為什麼要戴頭巾?甚麼是「五功」?

跨宗教對談:伊斯蘭生態哲學的啟示

透過《古蘭經》及聖訓的教導,伊斯蘭信仰不僅做禮拜,更是一種謙卑禮敬的態度,落實於每日的生活當中,諸如:一生的五項功課,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一天的五次禮拜,晨禮、晌禮、哺禮、昏禮、宵禮;堅定的六大信仰,信真主、信經典、信聖人、信天使、信前定、信後世。

穆斯林如何看待生態呢?伊斯蘭經典提醒著穆斯林須拋卻貢高我慢的習氣,以順從、謙卑、敬畏之心來讚頌及感恩造物主,而穆斯林重視維護自然環境正表現於此;龍應台女士曾說:「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慧。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生態永續的信仰力量:同理與慈悲

馬幼娟最後引述馬來亞大學阿齊桑教授在論壇中的經典內容結尾,穆斯林深信,任何傷害物種與破壞環境的行為皆被禁止,最終都將被審判;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產生同理心、慈悲心,才能真正胸懷包容。回歸靈性,會不會當人們願意懷抱至著謙卑、敬畏的心,接受「永恆之光存在萬物」的事實,生態永續才有機會找到治標也治本的解方?

文/王蘭英
圖/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