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
禪修
讀給您聽

緬甸短期出家:體驗佛法傳承 領受珍貴法寶

靈鷲山緬甸短期出家修道會在眾緣和合,各方協助中圓滿,來自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72位戒子參加此殊勝戒會,更邀請到大陸佛山的宗開法師擔任引禮師,宗開法師及兩位戒子也分享自己短期出家的心得體悟。(以下皆為第一人稱)

佛山宗開法師(引禮師)/修學路上以師為明燈 心更堅 行更慎

這是我第2次參加靈鷲山緬甸短期出家,感恩開山住持心道法師慈悲,匯聚眾緣成就此次短期出家修道會,讓來自世界各處的戒子,體驗緬甸原始質樸的南傳佛教,受南傳比丘戒,真是功德無量。10幾天的短期出家修道會轉眼即過,戒子們個個受益無盡,從穿衣吃飯,每天早晚功課,如理如法,校長和教授的授課更是精簡又實用,在很短的時間為許多新戒出家者打下了堅實的佛法基礎,課程安排理論實踐並重,從三皈五戒身口意的次第,天人羅漢的修法,無不感受到師父(心道法師)慈悲智慧的用心。

托缽時,光腳依序走在道路上,彷若回歸佛陀的時代;禪修時與瑪哈喜大師相遇,覺知的當下,感受到安詳寧靜;供養萬僧,體會捨與佈施同樣重要,皆是福慧資糧的種子。也見證一位長老培養佛法種子,讓正法久住,為佛法奉獻一生的無私胸懷。如此高齡仍為弘法奔走不斷,讓我真實體會到師父說的慈悲沒有間斷,感恩師父的接引,在修學上必定以師為明燈導航,在佛法這條路上,道心更堅,言行更慎。略說感悟,簡單言語,文字難達,只有腳踏實地,為佛教的傳承盡我所能。

戒子善生(大陸丁海燕):持戒才是愛自己 短期出家養成覺照力

我參加短期出家的目的是希望能淨化身心,增長菩提心。課程中安排的托缽、師父開示跟尊者授課,都讓我有很深的體會。

托缽的體驗,讓我感受到出家人的尊貴,緬甸的路並不寬敞,托缽隊伍經過時,行人跟車輛都要停下來等待,在整個過程中,他們都很恭敬,我是比較年輕的女生,在隊伍最後,即便100多人隊伍中的最後一個,他們依然恭敬,沒有不耐煩。從這當中我對照到自己,升起慚愧,以往我在路上開車,有長長的隊伍過去阻擾行車,我會很不耐煩,看到緬甸人的恭敬心、耐煩、布施心,我在那一剎那被感動、被震撼到。

師父開示,我們能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就是和平,和平就是我們保持自己心的寧靜。在當時的情勢下,這段話也給我很大的觸動。師父幫我們剃度時,當他說到:「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我止不住地流淚,累世當中,一定有跟師父出過家的一幕,可我至今福慧資糧不夠,還在輪迴裡流轉。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自己也沒做到,對自己的慚愧,所以止不住流淚。每次帶我們去布施,師父都會給尊者行三跪拜的大禮拜,感恩尊者給我們布施的機會,師父說,佈施因緣不易,要珍惜,他的身教令我很感動。

巴利大學校長鳩摩羅尊者及副院長帝若巴達比丘八正道的課程,也令我非常受用。過去我對持戒的認知是表象的,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但尊者教我們要從身口意做起,凡不善的不做,凡不善的言語不說,讓我建立正見。現在生活當中我會多問自己,是否我的言行是正當的,慢慢培養一個很好的覺照力後,煩惱就少了很多。

過去參加類似的活動,在環境中可以做到清淨、正向,離開環境後所學的就拋諸腦後,然而養成覺照力後,在短期出家學到的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當我有煩惱時,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心隨境轉,就是師父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活到40多歲,終於活得稍微「人間清醒」一點,以前好像活得挺精采,其實只是心念隨境喜怒,現在就算做不到心不隨境轉,至少看得明白,這是我很真實的體會。捨戒前,鳩摩羅尊者又跟我們殷殷叮囑,「持戒才是愛自己,不受持五戒是溺愛自己。」我深刻感受到每一位授課師循循善誘,引領我們走向成佛道路的用心。

戒子淨如 (台灣林妍品):故事深入淺出講解法要 大家要親至緬甸挖掘「法寶」

這次到緬甸參加短期出家很開心也很激動,在過程中,處處可以體會到主辦單位的用心,也親身體會緬甸尊崇佛法的文化。巴利大學校長鳩摩羅尊者及副院長帝若巴達比丘精實的授課,透過故事把佛法講的簡單明白,讓人容易理解、記住,也讓我印象深刻。

帝若巴達比丘講了一個羅漢托缽的故事:一位證悟的羅漢托缽時,一個痲瘋病人把剩飯倒在他的缽裡,一截手指頭正巧掉到飯裡面,羅漢把手指拿起來,飯菜都吃進肚子裡,因為這樣才能維持生命。托缽的精神就是平等慈悲,知足常樂。不分貧富貴賤,平等接受施主供養,也不嫌棄供養食物的好壞。比丘告訴大家,生活中有時會遇到不公平的事,人會抱怨、會有情緒,但要慢慢修,把這種習氣修掉,學習平常心地接受各種現象。

供僧時,看到緬甸的小沙彌,即使才6、7歲,他們行走的步履也很穩健,眼神堅定、不亂飄,打坐不會交頭接耳,身姿挺直,行為舉止完全是一個僧人的模樣。讓我感受到緬甸佛教的底蘊真的是扎根很深。這次參加短期出家回來,我決定明年水陸法會要去南傳壇當志工,感謝在緬甸期間受到從法師、職工乃至志工們的無私付出,讓我能領受這麼珍貴的法教。緬甸佛教的傳承,禮敬僧寶的氛圍,要在現場才感受得到,大家一定要把握機會來這裡挖掘「法寶」。

文/張育寧
圖/文獻中心、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