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伊斯蘭 與和平更靠近
巴黎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媒體陸續流出伊斯蘭國砍頭殺人的殘忍影片,伊斯蘭問題除了引起全球關注之外,也讓全世界恐慌著伊斯蘭國激進組織究竟還會繼續帶來多少災難?更直接將伊斯蘭教與「恐佈主義」、「仇恨」劃上等號。
其實,絕大多數的伊斯蘭教徒,也就是穆斯林,就像其他宗教的信仰者一樣,重視家庭生活、祈禱和平與安全,只有少數反民主、反西方的極端伊斯蘭份子,使用殺害平民的方式謀求政治目的,不僅造成無辜生命的喪失和親人的痛苦,也嚴重地傷害了真正伊斯蘭教的信仰者。
提倡和平 不迫害異教徒
西非國家甘比亞日前宣佈更改國家體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總統賈梅並表示,不會強制婦女穿著伊斯蘭服裝,也會尊重基督教徒的宗教信仰。因為古蘭經上說「宗教不能勉強,不能因為信仰不同而去迫害其他宗教徒。」
基本上,伊斯蘭是提倡和平的。七世紀,伊斯蘭教傳至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曼,自此之後,阿曼就一直是穆斯林國家,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因而產生不同派別,其中,比較溫和的伊巴德派,一改之前要先知家族才能當國家統治者的傳統,伊巴德派認為只要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能夠理解古蘭經知識和先知聖訊都可以成為國家的領導者。
阿曼曾為葡萄牙殖民地,現在的國王,也就是蘇丹,在位近40年,受西方自由主義影響,採多族群融合概念,觀點較為國際化,也比其他的阿拉伯國家擁有更開放的視野,所以相對起來文化較為多元,包容性也較強。
伊斯蘭是神指示的生活方式
「伊斯蘭就是神給你指示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在成功大學教授伊斯蘭歷史與傳統的林長寬副教授為伊斯蘭所下的定義。
伊斯蘭教是典型的一神論,有六大信仰:信阿拉(唯一真主)、信使者(穆罕默德)、信經典(古蘭經)、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命中註定);穆斯林並必須遵守五項基本原則,稱為五功:念(即信仰作證,穆斯林要至少一次公開作信仰表白,念清真言)、禮(即謹守拜功,一天要祈禱五次)、齋(即封齋節欲,在齋戒月,從日出到日落禁食)、課(即法定施捨,年所得扣除開銷債務剩下的2.5%捐獻做為義務稅項)、朝(即朝覲天房,一生至少一次到麥加朝聖)。
《古蘭經》 伊斯蘭教根本經典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最重要的經典,不像聖經是由人類自己所撰寫,《古蘭經》被認為是神直接傳給人類的話,透過先知穆罕默德,在沒有文字的時代,靠背誦方式口耳相傳,到了文字出現,便由專家手抄流傳,而在今日印刷普及的時代,仍有書法家手抄撰寫,為古蘭經增添藝術價值。
因為在相對之下多元的社會,可能會受到非伊斯蘭因素影響,導致穆斯林的宗教意識越來越薄弱,為了要更深層地推動伊斯蘭化,因此就必須加強古蘭經教育,除了每天都要禱告誦讀之外,還設有古蘭經專門學校,兒童必須記住各個章節,參加古蘭經競賽,由此可見,阿曼在宗教教育上相當成功。
靈鷲山佛教教團在心道法師的引領下,積極推動化解宗教衝突、追尋世界和平的使命,舉辦多場國際回佛對談,以佛教徒身分,跨越宗教與伊斯蘭世界進行對話,今年心道法師更應美國聯邦中東和平組織的邀請前往聯合國總部進行回佛對談,以多元共生作為共同的使命願景,讓世界變成一個事實存在的生命共同體,
宗教間的衝突與破壞,多數來自與彼此的不了解,把宗教間的隔閡打開,和平就此而來。
在瞭解了伊斯蘭並非世人所誤解的恐怖主義,伊斯蘭教其實是願意包容多元族群與宗教的和平聆聽者之後,你是否想要更靠近深邃溫婉的伊斯蘭文化?也許你沒有機會到阿曼,但你絕對可以來一趟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阿曼伊斯蘭教巡迴展,看伊斯蘭信仰如何在阿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展現,看東亞和歐洲兩邊的文物,透過海上與路上的絲路,傳到中東地區,從伊斯蘭文明看出東西文化交流的軌跡,從伊斯蘭文明體會從七世紀就開始的宗教包容。
文:許凱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