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
教育
讀給您聽

曾國興弘揚南傳佛法 化剎那心念為永恆願力

靈鷲山傳承三乘法脈,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弘傳南傳佛教不遺餘力,出生於緬甸的曾國興老師,積極參與心道法師弘傳南傳法教志業,協助課程翻譯,也擔任世界宗教博物館在家居士南傳佛法課程講師,透過有次第且完整的方法,讓大家貼近佛陀的法教,落實佛陀教義於生活中。

是什麼樣的心念讓他追隨心道法師願力,多年來持續投入心血推廣南傳佛教?國興老師提到,因為出生在緬甸,他從小就接觸南傳佛教,1995年移民時,發現台灣很少人知道南傳佛教,當時許多學佛者透過《阿含經》認識南傳佛教,他知道透過緬語、巴利語更能精確表達南傳法教的真正樣貌,因此希望運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讓本地的佛教徒有機會學習南傳佛教。

當時只是一個偶然的起心動念,並不知道「那一念」會成為這一生要去完成的使命。與靈鷲山結緣後,發現師父(心道法師)對緬甸佛教僧團的大力支持,看到師父一心護持南傳佛教,希望傳承佛陀原始法教的堅定心念,發現自己的起心動念與上師十分相應,因此義無反顧地全身心投入推廣南傳佛教,願用一生來完成這個使命。

靈鷲山2014年舉辦第1屆南傳法教課程,邀請緬甸仰光國立上座部僧伽巴利大學校長鳩摩羅尊者 (Ashin Kumara) 等人跨海傳授珍貴南傳佛教,此後多年陸續舉辦南傳法教課程,讓常住身心回到佛陀時代,薰習在佛法的清涼中。南傳法教課程得以順利舉辦,國興老師是功臣之一,由於他精通緬文及巴利文,且對佛法鑽研頗深,不只譯傳艱深佛法,也參與製作課程簡報,並曾教授宗博館生命多元空間舉辦的在家居士「生活中的阿毘達摩」課程。

國興老師提到,南傳佛教的教義非常廣博且生活化,對出家眾與在家眾都很有幫助,「阿毘達摩教法」又稱為「勝法」,所謂「依法不依人」,這對佛教徒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門課程,他更提到,「生活中的阿毘達摩」課程,讓在家居士在生活中可以檢視法義,只要在每個起心動念間觀照諸法,一舉一動中專注諸行法,在家依然可以修行,任何時間都是「證悟」的時機。

他接著解釋,大家都聽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然而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如何達到自淨其意?這些內容都記錄在「阿毘達摩教法」。學會了阿毘達摩教法,才有辦法真正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避免學佛者因不知基本教理,將惡以為善,因而積極造作,這是他積極投入課程的原因。

認真扮演每個角色 豐富三藏知識 積累修行資糧

兼具譯者與講師的雙重身分,國興老師認真扮演好每個角色,他提到,準備授課資料或依隨不同主講者翻譯課程內容時,需與主講者在課前做詳盡的溝通,擔任講師時,則可自主規劃課程,他授課時會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為例,盡力生動說明,務求讓學生理解佛法奧義。他說,不同的角色讓我有更多機會學習,豐富自己的南傳三藏知識,這是能幫助自己修行跟弘法的最珍貴資糧。

現今社會戰亂動盪、疫情嚴峻,國興老師認為,此時佛法更能發揮穩定社會,安定民心的作用。他說,佛陀晚年釋迦族被誅殺,跋耆國與摩竭陀國戰亂頻仍,可謂「世局蜩螳」,當時眾生的共業已然成形,佛陀深知「業力不可違」,佛陀只好為當時的人創造種福的機會,讓將發生的戰爭拖延3年,使跋耆國人在這3年內還有機會可以行善。3年後,跋耆國被摩竭陀國誅滅,那些行善的跋耆國人死後紛紛投生到天界。由此可見,有些劫難該發生必然會發生,未發生時即時行善為要。

佛陀的教法中「不可逃避業力」,過去已種下惡業只等待機緣成熟惡的果報。只能靠自己的精進積極行善,讓善業積極搶先成熟善的果報。也就讓惡果形成的時間延宕。假如自己先證得阿羅漢入無餘涅槃,而那些過去的惡業來不及成熟惡果,那麼那些惡果通通都變為「無效業」了。所以佛法無不希望眾生脫離三界,永不受輪迴諸苦。而他積極弘傳佛法也是希望能讓眾生認識佛法,有機會開啟解脫之門。

《長阿含經》言:「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比喻佛法能使人渡過生死之大河,猶如橋梁。佛陀入涅的2500多年後,人們依然可以聽聞佛法,從中獲得法益,需要很多因緣,譯經者便是一個重要關鍵。國興老師偶然的一個起心動念,讓珍貴的南傳佛法得以傳承,起心動念往往只是一剎那的事,能將剎那的偶然堅持下去,則需要強大的信念與源源不絕的動力,國興老師追隨上師,突破重重障礙,讓南傳法教得以傳承,擴及在家居士生活中,傳承佛法功不可沒,更是有願就有力的最佳實踐。

靈鷲山傳承三乘法脈,即便南傳佛教因地域及語言上的原因,推廣不易,心道法師仍致力保留其傳承,心道法師曾說,弘揚三乘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把佛教推廣出去,傳承諸佛法,利益一切眾,讓眾生有機會來植福植慧。他更提醒弟子,人生就像大海一樣,我們這條船,不知道要開到哪裡去?學佛,可以明確知道未來到哪裡去,透過智慧,實踐具有正知、正見的生命價值,到達解脫的彼岸。

文/張育寧
圖/文獻中心、靈鷲山三乘佛學院、生命和平多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