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
教育
讀給您聽

靈鷲山以教育善耕佛國沃土 熱血教師樂見沙彌成長

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出生於緬甸,以守護佛陀時期的珍貴傳統及文化為己任,舉辦僧伽國民學校,期許培育未來國際弘法的僧伽人才及具宏觀、多元視野的社會中流砥柱,靈鷲山弄曼沙彌學院在疫情下不僅如常運作,並運用科技成功推廣六項生活原則,教師志工團隊分享夥伴們與弄曼沙彌學院師生,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生活教育是人格養成的途徑 實踐三好需要的方法

106年即加入靈鷲山弄曼沙彌學院志工團隊的倪雨平校長說,靈鷲山的六項生活原則強調要在生活中實踐,就是教育所說,生活教育是人格教育養成的途徑,在弄曼大善園寺當家暨弄曼農場專案執事恆明法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用心構思如何將六項生活原則融入弄曼沙彌學院的生活教育。過程中,老師自己先理解六項生活原則的意涵,也認同六項生活原則對沙彌是重要的,跨文化、跨語言的阻隔之外,不少沙彌是學齡前兒童,要讓他們理解、實踐這些內容是需要方法的。

透過六項生活原則共同備課的線上平台,志工團隊們把在台灣常常應用的教學模式,例如:焦點討論法(ORID)帶到緬甸,希望老師們將教學過程中的體悟,未來轉換運用到其他科目。他也鼓勵老師們將教材融入生活及當地文化,讓沙彌更容易接受。以「三好」為例,教學設計包含三好的具體要項,及在學校生活及回到家後如何實踐,老師也可以就試教的成果在群組裡回應,彼此交流。

倪雨平校長說,教育是可以累積的,看到孩子們從剛入學時的生澀,不知道怎麼學習,到現在可以用中文溝通、認識中文字,學習愈來愈深入,在比丘的指導下,生活更有秩序及禮儀,教育的影響力非常大,看到沙彌整體的氣質愈來愈好,他很感動。

他也提到,疫情雖然暫時阻隔了兩邊的往來,彼此的聯繫跟想念還在,推動六項生活原則,雙方在為沙彌教育一起努力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大家都希望讓學院更好,也看到了教育的前景,內心是很喜悅的。倪校長說,老師們一年比一年更專業,也樂於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對師父(心道法師)法教的理解也愈來愈深入,希望他們能將所學轉換成真正適合當地文化的教學方式,「畢竟我們只是過客,未來要真正深耕緬甸,培育人才的,還是這群年輕教師。」倪校長說。

學習熱情感動志工 貢獻專業攜手讓教育前行

教師志工團的新血唐淑珍老師協助操作線上平台而加入志工團隊,在參與過程中被弄曼沙彌學院師生們學習的熱情深深感動。唐淑珍老師說,一開始她不懂,為什麼進行線上課程的時候,老師們不在教室而是四散各地,有人在走廊上,有人在樹下,還有人要用手遮住陽光才能看清螢幕,後來才知道他們在找手機網路訊號好的地方。

音訊不好,老師接收訊息斷斷續續,頻寬不足無法開視訊上課的常態下,種子老師們仍然充滿熱情。唐老師說,焦點討論法(ORID),是一種鼓勵老師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並從同理心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的教學模式。當分組討論到這個教學模式時,氣氛非常熱烈,大家也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

因為資源有限,沙彌們珍惜每個學習的機會,寫字總是寫得很工整,畫畫也認真仔細,上課器材就是一支手機跟一台電腦,手機用來連線及對話練習,電腦播放上課畫面,十幾個小朋友認真盯著螢幕,更有人很努力把頭往前湊。而看到校方即便因為疫情及政局不定,仍努力讓學生如常上課,並積極添購各項教學設備,她也思考怎麼樣能幫助沙彌們在現有的條件下更有效的學習,因當地民族眾多,方言也多,即便是講緬語,也有很多沙彌聽不懂上課內容,她以繪本為教材,並且編輯教師版跟沙彌版兩個版本,讓師生能跨越語言鴻溝,理解六項生活原則的意涵。

宗教帶我們走對的路 教育讓我們看見未來跟希望

緬籍的劉美麗老師是六項生活原則教學研習營的種子老師,肩負把研習營所學教給沙彌的重任,她分享自己運用研習營所學的案例,有個沙彌對學中文總是提不起興趣,後來就跟他溝通,現在很多地方都講中文,長大後想去世界看看,就要把中文學好,小沙彌有了學習動機,現在中文進步很多,美麗老師也有一種「我做到了!」的成就感。

不管時局如何動盪,教育跟宗教總能令人心有所依止,宗教帶我們走對的路,跟著心道法師的願力,即便艱難,大家仍朝著正確的道路堅定前行,教育讓我們看見未來跟希望,因為這些希望,教師志工們傾盡心血投注在沙彌教育,為下一代的美好願景而努力,也讓心道法師以教育善耕佛國沃土,廣結全球善緣的初衷在緬甸發光、發熱。


文/張育寧 圖/文獻中心、弄曼沙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