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4
2017
讀給您聽

樓宇烈講述《心經》真義 啟發般若智慧破我執

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國學研究教授樓烈4月13、14日受邀,於靈鷲山華藏海講授「從儒釋道談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與時代落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體僧眾專注聆聽,透過樓教授畢生研究的教導,在弘法利生上有所啟發與獲益。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最短小的佛經,全文260個字,加上標題才268字,它先後有七種漢譯,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唐代玄奘的譯本,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都概括在裡面,可說是一部佛教的發展史。心經也是般若經的精華,呼應靈鷲山四期教育般若期的課程。 樓教授是中國文化的宣導者與實踐家,他解說《心經》中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是佛教對宇宙、對人生的基本看法,講的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世間一切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沒有實在不變的道理。

樓教授特別花一些時間解釋五蘊皆空,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些透過感觀和心識創造的現象,都像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虛幻不實的,是無常無我的,但是無明覆蓋了我們,看不到無常無我的緣起世界。其實因緣起滅,無一是恆久和真實的存在。 萬法唯識所現,不同的理解就會有不同生命觀。人生的苦惱也是由心所生,如果能體悟《心經》闡述的五蘊皆空真義,明瞭外在世界的虛幻性,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自然能破除我執,不再受困於無明的貪瞋癡,徹底了斷業,達到究竟涅槃的境界。 生命歷程充滿了苦,體悟《心經》可以祛除內心一切的苦,尋找全新的生命空間。樓教授說,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儒釋道「拿得起、看得開、放得下」的精神,讓身心與外在的世界都能順其自然和美好。 文/張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