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1
交流
讀給您聽

我和師父一起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佛系青年遇見PoWR

「每一次的遇見,都是為了不斷的超越--喚醒、連結與創造。」

龍樹生命和平教育中心辦理的「龍樹EPL生命和平大學習」(Education for Peace and Life)三年課程,為青年規劃三次的國際實習,配合課程目標其中一次為參與國際會議。今年適逢第七屆世界宗教議會11月初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龍樹專員陳俊賢與學員代表吳依庭、王兆立、陳詩鴻、伍業剛、謝政均、吳承勳,隨心道法師前往參加並擔任志工。參與的學員們自付機票費用,大會期間盡心承擔責任,讓人深刻感受到這一代「佛系青年」的活力熱情、主動積極與無私奉獻,令人動容。

在世界宗教議會(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簡稱PoWR)舉辦期間,學員們負責世界宗教博物館展區的導覽服務,並試著帶領一分鐘或九分鐘平安禪,也為參加禪修的體驗者送上一杯心茶,由於展區位於入口處,詢問或體驗人潮不斷,光是用英文解說宗教專有名詞就是一大挑戰,甚至還要面對五花八門的專業難題,還要引導參觀者在愛心菩提頁上寫下對地球的祝福語,並不輕鬆。 透過國際交流 深感宗博館是塊寶 正在輔仁大學攻讀宗教研究所博士的學員王兆立,用最大熱情介紹與解說,打破語言隔閡,讓來到展區的所有人都能更了解台灣與宗博館。他表示,多數來到展區的宗教界人士,對於佛教僧人跨越宗教教派藩籬,創建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館都給予高度肯定。透過這樣的交流,第一次感受到台灣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是塊寶,這讓他非常驕傲。

兆立表示,當他拿著可以覺察自己、關懷他人情緒變化的「寧靜手環」,與人結緣時,看到有人驚訝與開心的表情,聽到有人回饋說「終於找到一直想找的工具!」並一直道謝,都深深觸動內心一股對師父的崇拜。能夠和師父一起參與國際盛會,與世界各地的宗教領袖進行宗教交流,是非常有意義又有趣的體驗,也完成了他一個夢想。 面對難題挑戰 學習分享交流技巧 就讀朝陽科技大學四年級的吳依庭,特別感謝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了意法師及龍樹生命和平教育中心給她這次國際參訪的機會,讓她打開全球視野。她分享第一天在攤位上遇到的小考驗,一位白髮老先生說只問一個問題,世界宗教博物館有耆那教嗎?她內心正思索著該如何用英文回答時,幸好救星出現了!

依庭說,負責展區指導的寶祥法師立即出面解圍,只聽到寶祥法師以堅定、溫柔口吻回答:「世界宗教博物館尊重每一種宗教信仰,目前在常設展的展櫃雖然沒有特別介紹古印度的耆那教,但非常歡迎提供相關文物與資料,在宗博館展出。」讓她學習到如何去交流與分享,尤其是對她這種原本對宗教毫無研究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實際上了寶貴的一課。 認同師父理念 樂於推廣禪修寧靜 老家在中國大陸湖北,在美國念碩博士,目前在曼哈頓工作的伍業剛,也特別利用周休假期,從紐約搭飛機到多倫多,擔任兩天的志工。他娓娓道出,在網路視頻上偶然看到靈鷲山開山住持、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談佛法,進而到台灣靈鷲山參加大悲閉關的奇妙因緣。

他非常認同師父「心和平,世界就和平」的理念,對於平安禪法更是受益匪淺,擔任志工期間,與國際人士一起禪修,在水泥都市叢林的喧囂中,享受寧靜片刻的美好,有心靈交會的感動。他深覺在目前多災多難、經濟掛帥的時代,師父利他無私的推動愛地球、愛和平的志業,真的很艱辛也很有智慧,他希望隨著這樣慈悲的宗教大師腳步,傳承與貢獻自己一份學佛的力量。 體會聆聽重要 多元共生包容彼此 就讀清大研究所的吳承勳說,很多外國人都聽過不同宗教的名稱,但將那麼多不同宗教的理念,同時呈現在一個實體的博物館,非常吃驚,進一步了解後,對於宗博館這樣一個實踐宗教對話的場域,更是由衷佩服。他在面對不同情境、觀點、背景的人士,發現包容異同與多元共生的重要性,而這正是師父創建宗博館的初衷。

承勳觀察,心道法師不會在意一個人的身分或使用什麼語言,就是去聆聽。這回到師父修行上的寂靜修,從無聲裡聆聽到寂靜的聲音,在身心靈沉澱、放下自己後,確實能敞開胸懷,相互理解,擁抱彼此,跨宗教交流的意義也正在此。在擔任志工期間協助溝通,發揮所長,他謙遜地說,日後如果因緣具足,樂於協助語言翻譯,讓更多人了解師父的理念與志業。 國際學習之旅 獲滿滿能量與養份 心道法師曾說「年輕的一代就是要有一份使命感,你才會去愛人類、愛地球,你要學習如何去愛,而佛法就是教你如何愛。」在大會期間他特地到展場為這群「佛系青年」開示與打氣,鼓勵學員。在加拿大最後一晚,他問大家「你認為這次扮演什麼角色?」學員們答案五花八門,師父總結「是學習之旅,大家都像海綿不斷學習新知,結交新朋友,是非常好的養分與能量。」

龍樹EPL學員藉由彼此相互照應、補位,發揮各自專長;更在觀察、交流中,自我成長,相互學習;在緊鑼密鼓生活、共事過程,情感升溫,在服務中發現那一份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第一次體會和師父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這群佛系青年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和世界連結的那一份愛的使命感,如同師父的勉勵,更真實的學習如何愛,才是最大的感動與收穫。 文/王蘭英 圖/周智芬、徐勝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