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功能提供瀏覽字級大小的變更,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項功能,也不影響你閱讀本網站資訊。
首頁   正體   簡體   English   網站導覽   護持捐款   課程報名
 
文字大小
官方帳號
 
 
 
 
訪客人數:
10550500 位訪客
首頁 > 朝聖 > 朝聖 > 緬甸
轉寄好友 (另開新視窗) 友善列印 (另開新視窗)
緬甸
【看見弄曼】朝聖之旅

【看見弄曼】朝聖之旅


弄曼沙彌學院秉持著心道法師所揭示:「培育有國際觀的傳承佛法、弘法大師」的宗旨,做了完整的教學規畫,以佛法修習為中心主軸(早課、晚課、巴利文學習、佛法概論),並以緬文、中文、英文三種語言,進行基礎教育;生活作息則由比丘帶領,做最貼近的嚴格規範。因材施教;希望小沙彌能在此生活學習,成為有修為、有正念、有學識、有遠觀的國際弘法大師。大善園寺的「臥佛殿」也已落成,趁著第三學年即將開始,基金會規劃了【開學日】及【結夏安居】的兩項朝聖行程,邀請您一起前往看見弄曼,並朝禮緬甸這塊佛國淨土。

活動日期:【結夏安居】2018年7月26 ~ 31日
活動報名:行程及繳費資訊詳見檔案【活動行程-結夏安居.pdf】
     或可直接登入google表單(goo.gl/KxhxGY)報名參加活動
     更多報名資訊請洽:02-82316789 分機1722、2103


馬哈牟尼佛塔(Mahamuni Paya)

牟尼(Muni)源自梵文意思是修行成就者,所以馬哈牟尼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是『偉大的修行者』,指的就是佛陀,釋迦牟尼,『釋迦』是古印度部族的名字。

金壁輝煌的迴廊中央大殿就是佛陀金身,殿前擠滿虔誠的信徒。當地人會購買金泊貼在佛像上表示虔誠,塔方規定,婦女們只能在外殿景仰,不能上前走近佛身。

佛塔西北角落擺著幾座古老銅像。這些原本在高棉吳哥窟裡,1431年被暹羅軍隊掠奪至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Ayutthaya)。1564年緬甸東籲王朝(Taungoo)的莽應龍(Bayinnaung)征服泰國,將三十尊銅像帶回國安置在蒲甘(Bagan)。1599年阿拉干的拉薩居王(Razagri)攻入蒲甘,銅像又被搬去妙烏。阿拉干王國滅亡後這些銅像被搬到曼德勒。後來末代國王錫袍王(Thibaw)與英國人開戰,將銅像熔解製造大炮守護王宮,三十尊僅餘六尊,緬甸人相信觸摸這些銅像有治病的效果。


翡翠佛塔(Jade Pagoda)

曼德勒的翡翠商人發起建造的【翡翠佛塔】,建造佛塔所需之翡翠毛料均由發起人及眾多翡翠商人佈施,四面佛像均由翡翠雕成,佛塔全身貼滿翡翠毛料片料,其中不乏極品種水色料珍品。塔基及塔端藏有極品翡翠料,以作鎮塔之寶,這些寶貝是永久埋藏,不示眾人,但塔身無數翡翠玉石,均可隨意觸摸。


烏本橋 (U Bein bridge)

烏本橋建於1856年,橋全長1600米,寬約2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木橋之一。橋柱與橋柱之間相距3米遠,橋柱有1000多根。整座橋相接處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全靠斗榫。歷經160年的歲月風雨,依然結實如初。這座橋在當地還有個好聽的別名,「愛情橋」。可以在橋上靜靜地走,也可以坐船慢慢地游。橋上原建有六個亭子,在緬甸人看來,體現了佛教的「六和精神」。六和精神本是僧團生活的準則,即戒和同修(戒律面前平等),身和同住(行為上互不侵犯),口和無諍(言語上和諧),意和同悅(精神上志同道合),見和同解(在思想上有共識),利和同均(經濟上均衡分配)。

烏本橋日落,號稱是世界上十大最浪漫的日落之一。當落日將餘輝灑向世界最長的柚木橋,世界上最具畫面感的落日勝景就在這裡悄然上演。在這裡時間是緩慢的,步伐也是。多年的風雨沖刷洗滌,日光的投射照耀,柚木已呈淺灰色,全然沒有因瓦古城裡面那個柚木寺的黝黑光澤。但是,這樣的色彩反而多了幾分古樸、少了奢華,宛如一個智者,全然不需要華服的裝飾。


瑞西光塔 (Shwezigon Pagoda)

瑞西光塔是最大的佛寺,也是蒲甘塔群中唯一用石頭建造的佛塔。瑞西光塔在陽光下發出閃閃金光,也許你會說她就像是縮小版的仰光大金塔,然而,她可是歷史上第一座緬甸風格的佛塔。瑞西光塔是阿奴律陀王時期開工修建的,1087年由他的兒子江喜陀王完工。塔內珍藏著佛祖的一顆佛牙和一些佛骨,是蒲甘地區最受崇奉的塔,也是全緬甸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瑞西光塔經歷過多次重修,仍維持著原來的模樣。


阿南達佛塔 (Ananda Pagoda)

阿南達佛塔建築乃蒲甘王朝康吉達Kyanzittha王所建,西元1091年完成,據說它是模仿喜瑪拉雅山的窟院建造的,原來的名稱為Nanada。該塔歷史悠久是蒲甘最著名佛塔,也是世界著名的佛塔之一。在緬甸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此寺為一方形建築總高五十餘公尺,寺院的內部除狹小的迴廊外,中央為一實心四面各有一立佛的基柱佛像作高顴骨鷹鉤鼻狀,乃蒲甘王朝中期的典型作品。除此,內外牆壁面布滿由釉瓦紅土陶瓦組成的浮雕,內容多為佛傳及本生譚。這些華美的構圖與入口山形牆上火焰型的圖案,在在都表現了蒲甘寺塔建築之美。


狄瑪揚意佛塔 (Dhammayangyi Pagoda)

狄瑪揚意佛塔為平原最大佛塔,面積最大、城牆最厚。根據科學儀器測量,Dhammayangyi建於1165年,當地人認為是王儲(Narathu)為贖殺父之罪而蓋的,他的要求十分嚴苛,若磚塊之間插進一根針,就砍斷工人手指,吸引參觀者莫不仔細觸摸緊密的接縫。


大比紐佛塔 (Thatbyinnyu Pagoda)

大比紐佛塔是蒲甘最高的佛塔-塔高201英尺。此塔並有『神廟』之譽,Thatbyinnyu名稱源自佛陀無所不知,學問精深之意,由Alaungsithu國王建於12世紀,為浦甘中期成熟技術的代表作。


瑪努哈佛塔 (Manuha Pagoda)

瑪努哈佛塔位於蒲甘的緬卡巴村(Myinkaba Village),由直通王國的孟族國王瑪奴哈於公元1067年建造,是蒲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瑪奴哈寺呈盒型有兩層,有點似藏佛寺,寺內有三個坐佛像和一個佛陀的涅槃圖像。難珀雅寺和瑪奴哈寺一樣,是蒲甘少數倖傳下來的孟族建築物,彌足珍貴。寺內的大佛全部都是直通王國時建造的大佛,比緬族風格的大佛魁梧得多。孟族人是製作漆器的高手,所以佛像本身也是一個巨型的漆器,技術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


世界和平塔 (Kaba Aya Pagoda)

翁山之弟烏奴為求世界和平而建。不像其他的佛塔遍布全國發現,建於1952年,因為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它是專門為實現全球和平。圍繞主佛塔的圓形平台,和平塔建有6個大門、6尊大佛,塔的正中央是一個小寶庫,供奉一尊一噸重的錫佛(也有人說是銀佛),左右兩旁供的是佛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的舍利子。


巧塔吉大臥佛 (Chaukhtatgyi Reclining Buddha)

巧塔吉大臥佛最早塑於1907年,最初是半臥式,1958年改為全臥式。身長216英尺,高56英尺,一雙栩栩如生、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別扣人心弦,還是中國畫家的點睛之作。大臥佛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他有一人身長的巨型腳底,雕刻彩繪著108個格子和圖騰,其中59格是人的世界,21格是動物的世界,28格是神的世界,代表佛祖已超脫這些層次,不在三界中輪回的崇高意義。


皇家湖 (Royal Lake)

皇家湖在仰光大金塔的東面,是建於英國殖民時代的人工湖泊。湖區風景秀麗,是仰光市散步的絕佳去處,也是一個觀看落日的好地方。


瑞德貢大金塔 (Shwedagon Pagoda)

建於18世紀,位於緬甸首都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聖丁固達拉山上,是仰光的最高點。與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一起,被譽爲“東南亞三大古蹟”。主塔四周環牆,開南北東西四處入口。南門爲主要入口,現備有電梯供遊客使用。登70餘級大理石階梯,抵達大塔台基平面。大金塔底座圍長432.8米,高99.4米,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佛塔。基座内設有佛殿,供奉玉雕佛像,外設4門,每座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全塔上下通體貼金,四周環圍着4座中塔、64座小塔姿態各異的小塔,共用黄金7噸多。在塔頂的金傘上,還掛有1065個金鈴、420個銀鈴,上端以純金箔貼面,頂端鑲有5448顆鑽石和2000顆寶石。尤其夕陽西下時場面十分壯觀富麗。

位於塔內擁有完整佛教歷史古物的『佛教歷史博物館』可參觀已故高僧遺留下來的法器、舍利子及佛經。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合作提案 個資政策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PDF)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DOC)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