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華嚴經「十地品」說法 發菩提三心利眾生
教育
華嚴經「十地品」說法 發菩提三心利眾生
靈鷲山聖山寺2020華嚴法會,恭請首座了意法師講授5堂《華嚴經》第六會的「十地品」,了意法師一句句講解經文,帶領大眾一睹《華嚴經》的瑰麗風華,領略《華嚴經》的智慧如海。一切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看見本來面目,透過了意法師的講經,初步帶領大眾進入「十地品」,認識菩薩要做的10件事情,發願好好把握生命,時時刻刻看見本心。

《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的結構,完整呈現由凡轉聖的成佛之道。在梵文裡,十地的「地」代表等級或位階;在中文裡,「地」能生萬物,萬物有情依地而生。佛典中,常以「地」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在第六會,金剛藏菩薩接受了解脫月菩薩、海會大眾及如來的加持祈請,為想求諸佛甚深智慧的大眾,演說菩薩修學的「十地法門」。

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說:「華嚴就是把菩提心種在每個種子裡面,讓眾生都有成佛的心,讓所有的眾生全部都有智慧,讓每一個種子都連結覺悟的種子,連結一切所有的生命,讓所有的學習都是正覺的道路。」學員們感恩了意法師有次第的宣說,隨著法師慈悲講經開示,進入華嚴不可思議世界,也願意發心精進修行,一同成就生命覺悟的華嚴世界。

今年了意法師講授內容著重在「十地品」中的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及三地「發光地」。前三地的修行在於落實「世間善法」,轉換過去不好的習慣。若從《華嚴經》的「十度波羅蜜」切入,前三地的學習著重在「布施、持戒、忍辱」,但不論初地或十地的菩薩,修行的核心都離不開「菩提心」,而方法離不開「禪」,用功離不開「心」。

菩提心就是要有三心:「深心、直心、大悲心」。「深心」就是要「依解而行,累積資糧」,也就是要發善心、將善根深深的種在心底,深到與佛相等,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再來是「直心」,關鍵點是:「以求佛智,同念真如」,菩薩發願要證得跟佛一樣的智慧。第三個是「大悲心」,菩薩對待所有的生命,因為感同身受而產生悲憫。菩薩發起這三心,而進入初地「歡喜地」。歡喜地菩薩由於專注於布施,越布施越是歡喜。也因為相信諸佛親證的實相,菩薩在種種修行中身心歡喜、遠離各種害怕與恐懼,並能將這些善業廣為回向,同時在內心不斷發願利益眾生。

進入到第二地「離垢地」,為了和眾生親近,菩薩發願能夠成為眾生的依怙,因此二地菩薩持守戒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攝眾生戒」,戒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菩薩菩薩受持同樣的戒律,了解各種行為的因果,知道應該要怎麼做,不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在靈鷲山四期教育的阿含期之中,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都是為了能遠離煩惱和痛苦。了意法師說:「這就是菩薩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心心念念都是眾生,菩薩持守種種戒律是為了眾生的幸福,從細微的心心念念,到外在明顯的行為舉止,在在都是以「如何饒益眾生?如何不傷害眾生?」為首要考量。

到了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觀察到一切眾生有各種無量苦惱,發心救度眾生,希望能讓眾生安住在涅槃。為了讓自己能夠攝受眾生,菩薩不能離開「多聞」,透過聽聞法,如是正思惟,從禪的觀照中實證真相,發起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才能從實證的智慧中變化出種種方便,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文/柯玫如
圖/寶祥法師

【延伸閱讀】《華嚴經十地品》

1、《初地》~以布施為樂的「歡喜地菩薩」。
初地的菩薩,助眾生為本,以布施為樂,經過長久的修行,進入法性,證得聖人的地位,所以稱為歡喜地。

2、《二地》~持戒得清淨的「離垢地菩薩」。
二地的菩薩,修行十善,持守戒律,因遠離犯戒的汙染,而得戒行清淨,不再起煩惱念頭,因此得名離垢。

3、《三地》~俱足聞思修三慧的「發光地菩薩」。
三地的菩薩,俱足聞、思、修三慧,所以發出光明,聞,親近善知識,思,如理作意、如實觀察,修,依教奉行,親證所知。

4、《四地》~聞一切諸法不忘失的「燄慧地菩薩」。
四地的菩薩,象徵智慧所散發出的光芒如焰,證得根本智,聞一切諸法不忘失,並成就後得智,根本智,是眾生本具的佛性,後得智,指證得了根本智,再去學習菩薩道,幫助各種不同的眾生,於是得到各種智慧。

5、《五地》~俱足世間智慧的「難勝地菩薩」。
五地的菩薩,俱足世間的智慧,菩薩要幫助眾生,就要懂得世間的智慧,如:醫藥、建築等種種,和眾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即使遇到難度的眾生,也能以善巧方便度化,故名難勝地。

6、《六地》~俱六般若波羅蜜行的「現前地菩薩」。
六地的菩薩,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因而顯現的真實智慧,能明見一切事物,菩薩為達彼岸,需俱六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行是諸佛之母,也是最主要之項目。

7、《七地》~不執著於虛妄現象的「遠行地菩薩」。
七地的菩薩,已認識到一切的現象,都是空的,不執著於虛妄的現象,並且俱足慈悲,自己解脫還要去救度眾生,在過程中學會各種功德和智慧。

8、《八地》~長久修行、功德成熟的「不動地菩薩」。
八地的菩薩,經長久修行,已習慣成自然,能自然而然地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各種修持,不但修來的功德非常成熟,而且還能不執迷於這些功德,不會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

9、《九地》~能隨機逗教的「善慧地菩薩」。
九地菩薩,能隨機逗教,對眾生講佛法的時候,也不受到語言的限制能講到讓眾生聽得懂,講到對方能覺悟。

10、《十地》~俱足自在無礙的「法雲地菩薩」。
十地菩薩,證得圓滿的法身,俱足自在無礙,祂的智慧與法力,如同浮雲法雨一樣,為眾生遮去苦惱的逼迫,滋養眾生的慧命令得增長,祂已經成為一切眾生的守護者,一切解脫智慧的源泉。

文/張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