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經典小講堂】如何讀〈淨行品〉?
教育
雖然《華嚴經》的〈淨行品〉只占半卷的篇幅,卻長期以來深受喜愛。在歷史上本品曾以單經的形式流通過,名為《菩薩本業經》,後來編入大套《華嚴經》時才改為〈淨行品〉。嚴格說來,其內容與「淨行」二字關係不大,倒是「菩薩本業」四字較符合全品大意。顧名思義,是「菩薩的本來志業」之意,這是說身為菩薩應具備何等心態、如何樹立個人修為並普及於眾生,終極目的是人我共入佛道。

本品是智首菩薩提問,文殊菩薩以141個偈頌作答,它的特色是:

一、華人擅長背誦詩歌,本品的偈誦即是一首首優美短詩,容易記憶。例如三自皈,隨著叢林寺院的儀軌課誦已經朗朗上口:「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二、它以生活格言的方式呈現,簡潔有力,又充滿高貴的宗教情操與實踐精神。例如:「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三、「菩薩」的身分遍及僧俗,打破階級與界線;出家人是菩薩、在家人也是菩薩。例如:「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四、它重視俗家倫理,讓我們親切。例如:「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妻子集會,當願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

五、菩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只要「發心」就是菩薩,所以你我都是。例如:「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處處皆是苦惱人,也處處是我們發心的機會。

六、行住坐臥皆是修行,別說穿衣吃飯、走路禪坐,即使如廁都要把佛法念茲在茲。所謂「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按,「嚼楊枝」即古人刷牙。

七、全部偈頌都以「當願眾生」貫串,意思是凡事為人,不是為己。云:「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須注意的是本品在唐代以前就流傳開來,當時八十卷本尚未譯出,所用的版本是六十卷本,二版本文字有異不足為怪。舉「自皈依佛」來說:

六十卷本:「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八十卷本:「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那麼為何我們現在都說「發無上『心』」呢?推判是在編寫成課誦文時,有人把它改了,或是因為筆誤,事後也沒更正,也就以「心」代「意」了。又,「皈」、「歸」二字同。

文/曹郁美(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