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靈鷲山華嚴法會20年,是里程碑,也是四眾弟子努力多年,無盡願力下累積的成果。華嚴法會從最早期只有全山僧眾參與,居士只有1、2個人,到現在每年都有近百位居士參與,每次的轉捩點,都是讓更多信眾認識華嚴法會的嶄新契機。擔任華嚴法會總幹事已超過12年的懇慧法師,也在今年分享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與看見。
靈鷲山第一場華嚴法會於2005年啟建,當時著重在僧眾的修行與教育,由教育院主辦,淨華法師擔任總幹事,閉關者為僧眾。2012年,懇慧法師承擔華嚴閉關法會,得到消息時,他尚在禪修閉關,上座時,腦海中不時浮現這件事,用了兩支香消化這個訊息,而後便開始思索如何迎接這個從沒接觸過的重大挑戰。當時,指導法師為恆傳法師,法會壇場在無生道場的華藏海。
從閉關到法會 成就諸善緣
懇慧法師把法會的工作任務一塊一塊地拆解,不懂的或是力有未逮的,就去詢問或尋求幫助。他感謝淨華法師不藏私地分享經驗;也感謝妙明法師從答應接下場地布置的任務後,就一路幫忙到現在。
華嚴法會從閉關到法會,從華藏海到善法大樓,從實體法會到線上線下並行,每一次的改變,都是一個轉捩點,讓《華嚴經》更廣佈流傳,靈鷲山與全球的連結更緊密。
懇慧法師說,因為師父(心道法師)希望護持教團的大功德主們不只布施,也要學法,於是開始與功德主總會合作,鼓勵教團的大功德主們一起參加閉關。一開始只有1、2位參加;隨著愈來愈多的法師、志工全心投入華嚴法會,參加華嚴閉關法會的信眾也日益增加。於是他將壇場由華藏海三樓改到一樓。最早的華嚴法會是14天,而後因為加入了法師講經,關期拉到17天。
2015年因華藏海祝融,華嚴法會由無生道場華藏海改到聖山寺的善法大樓舉辦,指導法師轉由常存法師擔任。2016年,常存法師指示,將華嚴閉關改為華嚴法會,在維持法會莊嚴攝受的前提下,開放二樓休息區有更多聯誼、聚會與宣說法會的功德與殊勝的機會,因而報名人數愈來愈多。
群策群力 成就勝會
隨著轉型成為法會模式,也越來越多部門與志工投入協助。包括:行銷企劃部統籌企劃與廣宣方案;信眾服務部快速且彈性的協助法會報名表資料系統化;新北B護法會團隊與妙明法師配合,協力布置整場法會;基隆、西區、新北A區護法會曾輪流承擔燄口法會志工;疫情期間,新媒體部協助法會直播,讓海外信眾也能參與,以及協助各講堂講座連線;聞虛法師好友發心設計的華嚴法會管理系統;各區執事法師協助邀約區會榮董會回來拈香,並協助接待推廣;高明誠老師前行至各個講堂宣講華嚴法會的殊勝意義…等等,從法師、同仁到志工,集結各方專業與願力,年年的華嚴法會越來越殊勝。
懇慧法師認為,華嚴法會能辦20年,「承擔」是其中的關鍵,法會中的每一份子都直下承擔,勇於任事。即便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或是艱鉅的任務,都本著「承擔」二字接下來,而後朝著目標努力。懇慧法師說,困難是會有的,但只要承擔下來,在適當的時機,就會有善緣出現協助圓滿,這是他12年來的體悟。
願力實踐與累積的成果 展現傳承佛法的堅定信念
華嚴20年,展現了靈鷲山四眾弟子傳承佛法的堅定信念,透過四眾弟子深入經藏,修學《華嚴經》,鞏固弟子們菩提心與願力,僧俗二眾同願同行菩薩道,在上師的帶領下,邁向成佛之路。華嚴法會不僅僅是一場法會,更是靈鷲山志業理念與核心精神的展現,期望有更多的眾生,都可以在華嚴法會中更加認識與認同教團的核心理念,並在靈鷲山的志業平台裡發起菩提心。
《華嚴經》偈云:「發心回向趣菩提,慈念一切諸眾生,悉住普賢廣大願,當如法王得自在。」所謂「行如山,願如海」,華嚴法會,是一場令眾生發起成佛的願心的法會,帶領靈鷲山四眾弟子從因地之萬行契入佛陀之果德,並將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所有眾生的一場勝會。
展望未來,祈願有更多的人一起參與華嚴法會,一起修學《華嚴經》,讓華嚴法會永不間斷地持續舉辦,也讓更多更多的人皆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速疾證得如來果位。
文/張育寧
圖/文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