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福城以現代化、互動式的弘法方式接引新緣學佛,透過蘊含佛教哲理的藝術作品展示,讓佛法走入人們心中。此一融合宗教精神與當代藝術的理念,不僅體現在展覽的策劃與創作之中,更深入展現在整座福城的空間設計與功能定位。福城啟用,藝術創作者呂嘉萍老師及陳威廷老師也分享他們創作的源起及心路歷程。
呂嘉萍 《微光細照》匯出願力的光河 紙纖維藝術融入靈性生態理念
以纖維藝術創作屢屢在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中獲選的呂嘉萍老師,此次為福城創作的是兩道光牆作品 —— 《微光細照》。呂嘉萍表示,創作《微光細照》時,她想像一位開悟者即將走入人間的那個瞬間。靈鷲山開山住持
心道法師當年在幽暗的洞窟中閉關修行,她想像出關時迎接心道法師的,是自然環境中樹影婆娑、微光灑落的景象。這樣的光明不僅帶來溫暖,也象徵開悟者與眾生重新連結的起點。
她認為,一位開悟者,就像一束流動的光,為世間帶來光明。心道法師傳道於世時,有些人追隨他,也在被觸動的過程中生起小小的願心,這些追隨心道法師的人,也都是一個閃耀的小光點,在人間穿梭、發光發熱。彼此連結、共鳴,最終匯聚成願力的光河。
這次的創作過程,對呂嘉萍來說,也是一次深刻的學習與挑戰。《微光細照》是一組分別為10公尺與8公尺長,高2.6公尺的紙纖維光牆作品,她對空間與技術條件要求都極高,在個人工作室無法完成,非常感謝埔里廣興紙寮在過程中給予的協助,讓這件作品得以在眾人眼前呈現。
呂嘉萍也提到,首次進行這麼大型的手工紙藝術創作,過程中常常會陷入瓶頸,自己情緒也會陷入糾結,但因為有交件的時間限制,創作仍必須持續前進。很巧妙的是,當她繼續往前走時,往往會發現原先癥結的問題就浮現了解決之道。這個體驗也啟發她:「無論是人生中或未來的創作,遇到問題時,不要一直停在原地,否則會陷入泥沼。要繼續往前走,有變化才會有生機。」她說,這段創作路程, 雖然有煩惱與心浮氣躁的時候,但也有因專注定心而進入一種抽離時空的平靜狀態。
呂嘉萍認為,靈性生態早已融入她的創作中。她說,以自然材質創作的人,大多喜歡親近大自然,創作靈感也大部分來自於大自然。她也提到人跟大自然的關係。「人類本來就在生態裡面,我們的所作所為、給予的磁場會影響這個世界。人們常說要吸收芬多精、要到山林裡面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但是人類又給了大自然什麼樣的磁場與能量? 」因為使用植物纖維創作,她經常將自然元素融入藝術理念之中,藉由作品傳達這樣的議題與反思。
她心目中的福城,是一個沒有暴戾之氣的地方,在物質世界可以稱為地方,在心境上可被稱為境界或狀態。她認為,靈鷲山的福城帶給大家未曾有過的體驗,透過藝術及科技互動,吸引大家關注佛教的智慧內涵。她感受到靈鷲山是個與時俱進的宗教團體,希望運用人們更容易理解的語彙和表達方式,讓大眾樂於走進這個空間,進入後也能輕鬆理解佛法的意涵。最重要的是,這裡提供的不只是單向的接收,而是真正的互動體驗,讓參訪者能夠深度參與其中。
陳威廷:打造聲光裝置中的佛法智慧入口
福城的般若劇場中,一組由十四面大小不一的銅鑼組成的《自動樂器裝置》,時而低鳴輕響、時而共振激盪,成為展示空間中一道動人的音聲風景。負責技術整合的陳威廷老師表示,般若劇場是一項跨領域的創作,由作曲家李哲藝老師、吳宗霖銅鑼藝術工作室,以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等團隊共同創作。整體設計元素與藝術表現方向初期即已確立,加上團隊間過往已有合作經驗,因此溝通順暢、能夠跨越各自的專長領域完成作品。
陳威廷進一步說明,這組銅鑼是吳宗霖老師以黃銅材質,經由純手工反覆錘鍛而成,能涵蓋十三個音階。製作過程中先錄下銅鑼的測試聲音,作曲家李哲藝老師先聽過,以midi作曲後,再透過機械及電控系統轉化為「自動演奏」的裝置,讓銅鑼自動發出樂音。他分享:「當然人工敲擊的聲音是更有溫度的,但自動樂器像是一個大型音樂盒,可在無人的狀態下自動演出,是另一種趣味與魅力。」這件作品並非單純聲音裝置,而是融合聲音與影像、光影與空間的整體表現。當音波與光影在空間中層層交疊、四面鏡牆構成無限反射的空間,觀者彷彿穿梭於現實與虛幻之間,感受到片刻的靜謐,也感知到內在的震動與召喚。
他心目中的福城是一個祥和、光明的地方,有點像佛教的第一道門,讓人得以初步接觸與理解佛法。他希望即使是不具佛教信仰的觀光客,也能透過福城的藝術展出感受佛教的智慧。此次展覽融合多元創作形式,以佛教精神為整體核心,其中某些作品具備奇觀性,也正是為了吸引更多人走近佛法、產生共鳴。
這樣的創作理念,也進一步呼應了福城的定位。藝術也可以是弘法的媒介。
福城不僅是一座藝術展示場域,更是引導心靈覺察與文化轉化的平台。藝術家們透過創作,將佛法精神從經典文字中轉化為可感、可見的生命經驗,引領參訪者在光影與音聲、互動與沉浸中,開啟對佛教智慧的理解與共鳴。福城所承載的,是讓佛法走入生活的可能,也是一種從感官通往內在的修行之道。
文/張育寧
圖/靈鷲山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