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法門,同歸方寸。」走出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電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句揭示萬教歸心的話語。這不只是牆上一句箴言,更是靈鷲山開山住持
心道法師走過半世紀修行與推動宗教對話的寫照。
天主教聖方濟沙勿略修會羅馬總會負責多媒體事務的羅西尼神父(Fr. Pietro Rossini)、迦百列神父(Fr. Hector Gabriel)專程抵台,拍攝跨宗教交流紀錄片,採訪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顯月法師。在這場交流對話中,顯月法師娓娓道來心道法師創立博物館背後的修行歷程與宗教願景,讓人深刻體會到一位修行者如何將個人的苦修,化為全球宗教交流的實踐。
從苦行中覺醒:宗教的共同體精神
3、40年前,當台灣社會宗教百花齊放,心道法師於靈鷲山的一處法華洞內閉關苦修。那段斷食靜修的歲月,讓他深刻體悟:與四周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物我無間,所有生命都是共同體。從斷食閉關走向菩薩道的洞見,成為他後來創辦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靈魂基石。
宗教,在心道法師眼中,是淨化人心、啟迪智慧的信仰載體。他主張將人類歷史中對文明最具貢獻的各大宗教齊聚一堂,讓每一位參觀者能理解不同宗教的美善,進而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屬。
孤獨行者的堅持:為愛與和平築館
在創館之初,心道法師並非博物館專業背景,也非所有宗教的專家,外界充滿質疑。然而他以修行者的堅持,帶領弟子與信眾經歷長達10年的籌備,最終在2001年正式開館。
「這是孤獨又有挑戰的路,但也是愛與和平的路。」顯月法師這樣形容。正是因為台灣珍貴的宗教自由環境,使這座融合各大宗教精華的博物館得以誕生、茁壯,並在國際間獲得廣泛認可。
真誠交心的使者:以信仰為橋梁
心道法師不擅英語,但這從未阻止他走向世界。他手持一張張名片,穿梭於各大宗教國際會議間,參拜世界宗教聖地,包括:耶路撒冷、印度、尼泊爾等,他曾說是在朝禮「聖人的基因」,以無聲的虔敬與真誠的心意,與世界各宗教締結深厚友誼。
在顯月法師的描述中,那是一次又一次的「心靈交會」,不是語言的對話,而是真心的交朋友。
宗教對話的核心:愛與和平的交集
世界宗教博物館金色大廳中央的兩根金柱,分別刻上「愛」與「和平」,象徵所有宗教最終的共同信念。心道法師相信,若能在多元宗教中尋找共同點、尊重差異、合作同行,那麼地球才能真正走向平安。
顯月法師舉例,2004年發生南亞大海嘯,心道法師邀集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天主教明愛會、中華天帝教總會、巴哈伊教台灣總會、中國回教協會、中華道教總會、一貫道總會及中國佛教會等9個宗教團體,共同發起「台灣宗教界南亞賑災聯合勸募」,協助斯里蘭卡救災及建造「愛心屋」。
下一步:從博物館邁向生命和平大學
顯月法師說,心道法師認爲「只要有共同目標,宗教之間可以合作無間。」多次提及,地球面臨生態危機,呼籲所有宗教應成為生態的守護者,因為靈性與生態的連結,是宗教界的共同使命。
世界宗教博物館走過24年歷程,已在尊重與包容的信念中,完成階段性目標。接下來,顯月法師指出,心道法師著手推動「生命和平大學」,期待從生態教育、靈性教育與宗教教育出發,建構一所為地球而生的大學。這將是一所以國際課程為基礎、連結全球宗教智慧的學府,延續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精神,讓愛與和平的種子,在更多心靈中萌芽、生根。
文、圖/文獻中心、王蘭英
· Dharma Master Hsin Tao's Vow for Peace: Building Bridges of Interfaith Dialogue Through the Museum of World Religions
https://www.ljm.org.tw/MessageToMessageView/3769_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