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論壇延伸閱讀/從佛教雕刻藝術 談日本觀音信仰靈驗
在第六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上,日本東海學園大學教授小野佳代應邀發表精彩的專題演說,以「日本觀音信仰與靈驗~以奈良長谷寺的十一面觀音立像為中心」為題,從嚴謹的佛教藝術史角度切入,用雕刻美學深入剖析日本觀音像的文化意涵、觀音信仰歷史和靈驗傳說,生動呈現日本人對觀音信仰的千年情感與藝術追求。
飛鳥時代:日本觀音信仰的起源
日本的觀音信仰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飛鳥時代(592年—710年)。當時佛教剛傳入日本,聖德太子便在607年於奈良縣建立了法隆寺。這座古老的寺院至今仍保存著大量飛鳥時代的佛像,其中「夢殿」供奉著一尊高達180公分的救世觀音立像,由楠木雕刻而成,臉部古樸式的微笑,非常引人注目。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後,人們甚至將這尊觀音像視為聖德太子的肖像,這為法隆寺的信仰增添了更多神聖意涵。
寺內還有一尊高約87公分的銅製鍍金觀音像,據說做噩夢時向這座雕像祈禱,就能變好夢,因擁有消災解難的神力,被稱為「轉夢觀音」,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法隆寺的觀音像不僅代表佛教造像藝術的起點,更深刻影響了日本早期的宗教信仰。
奈良時代:長谷寺觀音的神奇由來
奈良時代是日本觀音信仰的重要發展期,當時《法華經》裡的一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被獨立出來,作為觀音經典被流傳與信仰。還興建了3座名聞遐邇的觀音寺院,包括:大和國(現今奈良縣)長谷寺,近江國(現滋賀縣)石山寺,筑紫國(現福岡縣)觀世音寺。
長谷寺在8世紀創建,是奈良時代三大觀音寺之一,被尊為觀音信仰的聖地。據《三寶繪詞》記載,長谷寺十一面觀音像由一棵漂流至近江國高島的巨樹雕刻而成。這棵樹最初因為靈異現象無人敢靠近,後來由寺僧誠心念經,方得以雕刻成佛像。這尊耗時78年完成的觀音像,自此成為長谷寺的信仰核心,吸引無數信眾朝拜。
靈驗傳說與「物詣」的興盛
平安時代,伴隨著末法思想的蔓延,觀音信仰更加興盛。尤其是長谷寺十一面觀音像的靈驗傳說,深深吸引了京都貴族女性的注意。當時,她們熱衷前往靈驗的寺廟參拜,被稱為「物詣」。小野佳代綜合《源氏物語》等古籍資料指出,當時最受歡迎的依序是長谷寺、石山寺和清水寺的觀音像。
長谷寺的觀音像之所以受到貴族青睞,是因為具有解決困難、保佑健康的神奇力量。被廣為流傳的觀音靈驗談,包括:當時中國唐朝馬頭夫人得到端莊容貌、唐朝堯惠禪師往生、遣唐使吉備真備化解外交困境、新羅照明王皇后逃避王室災難、日本稻草富翁等傳奇故事。甚至名揚海外,傳到新羅和中國。
「長谷寺式」觀音像的傳承與仿製
進入鐮倉時代(1185年—1333年),長谷寺的觀音像風格成為各地寺廟爭相仿效的對象。小野佳代在實地調查中發現,各地寺院製作了大量「長谷寺式」十一面觀音像,如神奈川鐮倉市的壁畫觀音像、奈良西大寺的四王堂觀音像等。這些佛像不僅造型相似,還加入了獨特的手持錫杖元素,象徵著長谷寺觀音的靈驗感應和行仁上人的貢獻精神。
錫杖設計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末期,並在鐮倉時代普及開來。小野佳代指出,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地藏菩薩信仰的影響,使長谷寺的觀音像更具普世救度的象徵意涵。
江戶時代: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興起
到了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觀音信仰逐漸從貴族走向民間,成為庶民文化的一部分。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成為風靡一時的宗教活動。為了滿足無法親自前往西國的人們,各地出現「仿製靈場」。這些寺廟內部設有小型的觀音像,甚至在寺院庭園中設置石佛群,以求達到與實際巡禮相同的功德。
當時的觀音巡禮不僅是一種宗教行為,更成為民眾追求心靈安慰的旅行活動,至今仍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近現代:神佛分離令與觀音信仰的復興
明治時期(1868年—1912年)的「神佛分離令」掀起了一波「廢佛毀釋運動」,導致大量佛像被毀壞,觀音巡禮一度中斷。然而,昭和時期(1926年—1989年)開始,隨著社會逐漸穩定,觀音信仰再度復興。2019年,日本政府更將西國三十三所巡禮認定為「日本遺產」,象徵著觀音信仰千年來的深厚文化價值。
巡禮熱潮 重拾千年信仰之光
小野佳代在演講最後總結,長谷寺觀音像的靈驗傳說與巡禮活動的盛行,象徵日本觀音信仰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精神追尋。透過她深入調查,可以重新賦予這項古老巡禮新的價值,這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能再次重燃人們信仰的熱情。她希望現代人以全新的角度探索觀音信仰,重新審視內心的想望,從千年未斷的信仰旅程中汲取力量,找到當代生活中的心靈支柱。
文/王蘭英
圖/新媒體部